9624645_100921662171_2  

撰文/衡山靈學機構 秘書長 羅勤正
(高雄師範大學-語文學博士/現任 成功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)

    人類是習慣的動物,舊的習慣、舊的思考方式,就像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包袱,常在人們試圖改變的時候,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。

    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,是因為發覺自己與其他動物有很大的不同。我們的老祖先早就知道自己有著別的動物沒有的能力,像是自己可以跟同伴用語言溝通,互相學習,交換意見,其他動物卻不行(語言能力);自己可以就地取材,利用石頭、樹枝等等的東西做成各種有助生活的工具,其他動物卻沒有這般能耐(創造、發明能力);自己可以藉由觀察天象,訂出曆法,其他動物卻不能,也不會這麼做(邏輯、推理與歸納的能力)。也就是這些特殊的才能,讓我們能夠發展文明,創造文化,演生出各種複雜的社會行為。科學家對此的解釋是人類的腦容量比其他動物大得多,但是從無形層面來看,其實是因為我們比其他動物多了一個無形的精神生命,也就是我們的「腦覺魂」。

    腦覺魂的出現可以說是演化史上的一大奇蹟,它讓人類可以有「邏輯」、「思考」、「判斷」、「推理」、「記憶」等功能。在過去的時代,當人們的思想還很單純,沒有什麼欲望的時候,就可以善用這些覺魂的「正面」功能,造就人類文明的大躍進;而現代科學發達,人們漸漸衣食無虞,意識也慢慢趨於複雜,於是「煩惱」、「憂愁」、「擔心」、「害怕」,這些覺魂的「負面」功能,也漸漸地變成現代人的習慣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現代人需要的是「修行」,而不是「休息」了。

    修行就是「提升主魂,改造覺魂」的一種生活態度,雖然師尊帶給了我們最珍貴的禮物:提升主魂能量的方法,至於改造覺魂的方法:修心養性,卻是要靠我們自己努力去體會。無奈人類是習慣的動物,舊的習慣、舊的思考方式,就像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包袱,常在人們試圖改變的時候,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。我們都習慣活在自己給的牢籠裡。

    記得聽過一個故事:有一隻叫「妮娜」的老虎,被關在一個兩呎見方大小的籠子裡,每天只能在那極小的空間裡活動,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年,最後工作人員決定為牠另外打造一個有草地也有水池的大空間,等待完工之後,工作人員滿心歡喜地將她移到這個新天地,結果只看到妮娜牠,自己靜靜地找了一個角落,開始慢慢地來回跺步,直到踏出一片兩呎見方的空地。

    這個故事雖然有點誇張,但是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如此?對妮娜來說,牠的牢籠是那個待了一年的小空間;而我們的牢籠,就是舊有的觀念及經驗造成的種種習性及執著。拿我自己來說,我就活在自己「完美主義」的牢籠裡,而完美主義,其實是「自卑感」的表現。

   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指出,自卑感來自兒時父母的對待方式,而導致自卑感以兩種方式在成長後的個體上表現出來:如果從小缺乏父母關愛,在內心種下了「自卑印記」,長大後為為了怕別人發覺他的自卑,所以變成獨行俠,對人較冷淡,另一種是從小父母過於關愛,因此種下了「自卑印記」,因為事事都由父母決定,都由父母處理得很好,等於告訴孩子:「你沒能力,所以我們要幫你做好。」,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發展為完美主義者,做什麼事都怕出錯。

    發展出「完美主義人格」的個體,事事追求完美,是故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。事實上,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,所以,完美主義者往往不能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,而缺乏自我價值感。塔拉.布萊克(Tara Brach)在全然接受這樣的我一書中,列出了一些用以檢查我們是否缺乏自我價值感的問題,在這裡列舉幾項:

一、我是否如實接受自己身體的原貌?、我是否覺得自己不夠有魅力?、我是否批評自己過胖?過瘦?身材不夠好?

二、我是否如實接受自己心的原貌?、我是否會因為心裡產生執著不斷的念頭,而批評自己?批判自己絮絮叨叨又乏味的心念?.、我是否會因為心裡生起了惡念,比如卑鄙、批判或好色的念頭,而感到羞愧?.、我是否會因為自己妄念紛飛,而自認是差勁的修行者?

三、我是否如實接受自己情感與情緒的原貌?、我可以哭泣嗎?可以有不安全感和脆弱感嗎?、我是否批判自己沒耐性?易怒?不夠寬容?、我是否認為,自己的憤怒或焦慮是心靈修持沒有進步的徵兆?

四、我是否因為自己的種種表現,而自認是個糟糕的人?、我是否會因為自私,沒有優先考慮他人的需求,而覺得自己的心靈修持沒有長進?、我是否會因為自己沒能有所成就-工作表現不夠傑出或特別,就對自己感到失望?

    由以上的問題,我們可以知道,完美主義者就好像是一個判官,時時盯著自己,一有不完美的地方,馬上進行批判。而最後的結果,可想而知,是常常弄得自己身心俱疲。因為拒絕接受自己的原貌,所以不斷地從現實中逃離,雖然盯著自己的目的是為了進步,但最後卻進步得緩慢而有限。

    從去年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問題後,開始慢慢地調整。記得那時候,四大步驟的效果愈來愈差,心情也愈來愈差,我知道考試來了,卻找不到被考的那一點。後來才發現,我時時刻刻都在注意自己的意識有沒有降下來?情緒有沒有起伏?境界有沒有提高?拚命地想要無意識,反而重用了意識。我可以說是完全地陷入完美主義的牢籠裡,愈想逃脫,愈把自己鎖得更緊。老子說: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」修行就是生活,生活就要自然。而困在籠裡的我,一點也體會不到自然。

    這一年來,經過慢慢的嘗試,學習放下,我發現,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反而更能體認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,更能了解自己的長處,進而知道怎麼去幫助身邊的人。也因為體認到自己的獨一無二,更能理性地看待身邊的人事物,因為他們也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
    可是習慣終竟無法在短時間改變,外在的行為習慣是如此,內在的思考習慣就更不用說了,現在我還是會不小心掉進完美主義陷阱裡,但是已經能夠自覺而跳脫了。能夠有這樣的改變,我真的要謝謝老師,謝謝教練,謝謝家人,謝謝身邊的每一個人。

    因為自己經歷了這樣的改變,讓我發現到身邊的朋友們,也常常身陷自己設下的牢籠中而不自知。像是陷入「失去自信」的牢籠的朋友,總覺得自己無法把事情做好,達不到上司或老師的要求,遇到選擇時,總覺得選什麼都不好。還有陷入「討好別人」的牢籠的朋友,時時在意別人的眼光,時時需要別人的肯定。當我告訴這些朋友,他們活在自己創造的幻覺中時,他們都經歷了短暫的心靈提升,也就是能夠開始自覺到,所有的困擾都是自己創造的,進而能夠負起改變的責任。

    每個人都有改變的能力,而能夠「自覺」,是改變的第一步,所以,朋友,你給了自己什麼樣的牢籠呢?我們一起加油吧!

 

arrow
arrow

    hs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